

| |||
古語有云: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這不但說明了教育如何培養人的精神特質,亦連繫著人與樹之間的關係。造紙術的普及為古代知識界限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,至今,紙張對文化的傳承及知識的傳遞,仍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香港浸會大學校園內,正湧現一股環保意識,力求減低對紙張的依賴。 | ![]() 楊忠博士的書架上,書本已成歷史 | ||
| |||
英國語言文學系署理系主任兼副教授楊忠博士分享他對「無紙工作空間」的一套見解。 就如大部分同事一樣,楊忠博士的辦公室裡積存了大量印刷品,例如:書籍、會議紀錄及學生的習作等。他指出,教職員、學系、學院以至大學,均需面對缺乏儲存空間的問題,情況亦愈來愈逼切。因此,節約用紙,甚至不用紙,將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,除了環保外,還可減低辦公室的經常開支。
楊忠博士開始將自己的文件逐步數碼化,並期望浸大可帶頭轉用電子學習空間,讓教職員及學生日後不再用實體書本。他以身作則,盡量將非主要教學資料電子化,上載至網上學習平台Moodle,又建議學系讓學生以電子檔案遞交畢業論文,代替列印出來,他估計這能節省約三份二的用紙量。 在同事的支持下,楊忠博士亦嘗試將日常辦公室行政程序電子化,「我們以往經常列印及影印表格,然後就需要安排地方儲存。將保存紀錄的程序電子化後,不單提升了工作效率,又可節省空間」。行政程序電子化令同事間的資訊交流變得更容易,工作環境亦變得更寬敞舒適,一舉多得。
楊忠博士認為,要成功邁向「無紙」未來,首先要讓教職員及學生明白保護環境與資料電子化之間的關係,而網上學習工具將是宣傳節約用紙意識的有效渠道。他期望教職員及學生不只是節約用紙,長遠來說甚至會漸漸淘汰紙張。
|
|
||